
作者 | 燕大
人嘴两张皮,怎么说都有理。
前些天中泰证券首席李迅雷在聊到收入问题的时候,引用了北师大收入分配研究院2021年的数据—— 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口,中国约有9.64亿。
这话我相信大多数人是比较认可的,不论从个人体感还是看看身边周围情况,9亿人月收入不超2千块极可能是现实情况。
按照大学生22岁毕业算,22岁以下的就有大约4.4亿人,还有已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老年人,很多家庭往往由一个顶梁柱赚钱养家,平均到一家三四口,月收入也就直线下降。
并且之前李领导说过,国家统计局也正面回应过,6亿人口月收入不超过1000块确实有依据。
综合看下来,李迅雷表述的超过9亿人月收入低于2000,可信度是比较高的。
更重要的是,现今大环境,赚钱确实难,跑外卖、开网约车的大学生硕士生比比皆是,情绪上也更能感同身受。
但总有人喜欢把角度颠倒,实现两极反转。
最近某个专家的一句话上了热搜—— 中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4亿....
别人的感受我不知道,我看到之后就顿感中国语言艺术的博大精深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一个说约9.64亿人月收入不足2000,另一个说超过4亿人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。
总共就14亿人,你猜这两个人说的是不是同一个事实?!
但是呢,听起来感官完全不同, 前者表明很多人还很穷,收入很低,就业比较难, 后者则更容易让人忽略前者说的事实,并且带入一片大好的感官中。
语言的艺术,一正一反,恰好把同一个事实解读出完全相反的预期,
那么,到底什么收入水平算是中等收入?
通过白岩松和那位专家的对话看,月入3000元已经算是中等收入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《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》,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-5000元。
按照当时统计局的测算,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已达4亿人。
换句话说,月收入超过2000块的,按这个标准就算中等收入。
另外,有媒体查阅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,统计局将全国居民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,平均分为五个等份,其中2022年全年,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0598元。
按照这个标准,人均可支配30598/年计算,每月可支配收入2550元就算是中等收入。
到这里其实中等收入的划分标准大概清楚了,月入3000就属于中等收入。
但是,根据媒体报道统计局曾回应,月入2000-5000元并非“中等收入群体”。调查结果中提到的“中等收入群体”这个名词,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群体划分标准没有关系。
好吧,翻了好多材料,别说围观的读者搞不懂到底到底哪个算是中等收入标准,我看了半天都快懵逼了。
明明白白的事情,反复玩文字游戏,搞得头大。
但是很显然, 不论文字游戏怎么玩,在统计过程中,月入3000已经被这些背景深厚的专家学者认定是中等收入。
并且,表示“我们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4亿了。”
连一向喜欢把民生挂在嘴边的白岩松也忍不住笑着反问,“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达到中等收入……”
专家解释,“里面大部分还是刚刚迈过中等收入的门槛…还比较脆弱…还要考虑子女的教育…不大敢消费…”
可是, 既然还要考虑这么多、都不大敢消费,那这算哪门子中等收入啊?!还超过四亿。
说这话注定是要被喷的,每次关于平均工资、中等收入之类都会引起一波争议。
原因很简单——大家从切身感受出发,实在难以苟同。
月入3000,在大点的城市连自己都未必能养活,别说买房甚至租房,就算租个床位往往也需要大几百上千,剩下的钱最多只能让自己不饿死。
如果在十八线区县乡村小城镇月入3000倒是可以,没房贷,也别点外卖,自己做饭,3000块倒是能让一个人过的稍微舒服些,但是要养家糊口肯定还是不够的,彩礼都够呛能凑齐。
个税起征点也才5千,月入3千只能算是个“小杯”,非得把它说成“大杯”,罗锤子来了都只能咔咔扇脸。
脱离背景、脱离物价和货币贬值速度的中等收入标准,等同于耍流氓。
就好比,假如有人告诉你他月入10万但却是贫苦户,乍听之下大家都会觉得这个球货撒谎都不打草稿,一眼假。
但是如果他继续告诉你,他所在的国家是津巴布韦、是阿根廷呢?那估计你就不觉得他矫情了。
说到底,讨论中等收入水平得有参照物,如果把中等收入标准认定为月入2000-5000元,那依据是哪些城市?参照物是当地的物价,还是幼儿园学费,又或是房价?!
没有参照物的中等收入标准,没有任何意义。
达到这个标准却都结不起婚、生不起娃、买不起房,更是扯淡。
-End -
希望和你一起共鸣!
weixin-queen2019
